光谱共焦传感器和传统的传感器相比有哪些优势?

分享:

2025/09/05

作者:adminBOSS

光谱共焦传感器与传统传感器的核心差异,源于其 “白光色差 + 共焦滤波” 的技术原理 —— 无需机械扫描或接触,通过分析不同波长光的聚焦位置计算距离;而传统传感器(如激光三角、电容、电感、接触式测微仪等)多依赖单一物理量(反射角度、电容量、机械位移等),在精度、材质适配性等方面存在天然局限。以下从六大核心维度,解析其显著优势。

 

 

 

测量精度上,光谱共焦传感器以纳米级性能突破传统局限。白光含 400-700nm 连续波长,高精度光谱仪可将波长差细分至 0.1nm 以下,对应距离分辨率达 1-10nm;而传统传感器精度多停留在微米级,激光三角传感器受光斑、反光影响精度上限仅 0.5-10μm,接触式测微仪虽能达 0.1-1μm,却易划伤工件。例如半导体芯片引线键合高度测量(键合点仅 5-20μm),传统激光三角因金属引线反光不均易出错,光谱共焦可稳定输出 1nm 级数据。

 

 

 

材质适应性方面,光谱共焦几乎无视物体颜色、反光与软硬属性。对黑色低反光物体(如橡胶、碳纤维),激光三角常因反射光弱丢失信号,光谱共焦可通过特定波长捕捉数据;对软质易变形物体(如硅胶、生物组织),接触式传感器会致其变形,而光谱共焦非接触且光斑能量低,无损伤风险;对陶瓷、玻璃等非金属绝缘材质,电容、电感传感器完全失效,光谱共焦却能通用测量。像新能源汽车黑色橡胶密封圈厚度检测,传统激光三角无法稳定测量,光谱共焦可实现 ±20nm 重复精度。

 

 

 

透明 / 半透明物体测量是传统传感器的 “致命盲区”,光谱共焦却能完美解决。激光三角因光在透明物体上下表面多次反射,易出现数据漂移;电容传感器仅能测表面,无法穿透。而光谱共焦靠共焦原理过滤非焦点反射光,再通过波长分层 —— 短波长聚焦上表面、长波长聚焦下表面,一次测量即可同时获取厚度与表面距离。如手机玻璃盖板检测,传统激光三角需分别测上下表面再算厚度(易因定位偏差出错),光谱共焦一次就能输出 ±50nm 厚度精度与 ±10nm 平整度精度。

 

 

 

响应速度上,光谱共焦适配高速动态场景。传统非接触传感器(如激光三角)依赖机械扫描,响应速度仅 1-10kHz;光谱共焦通过全光谱并行采集,无需机械运动,响应速度可达 10-100kHz。以锂电池极片高速检测为例(生产线速度 1m/s),传统激光三角因响应慢易漏检 < 5μm 的微小凸起,光谱共焦却能实时采集每一点数据,确保无漏检。

 

 

 

测量盲区上,光谱共焦也突破传统限制。传统传感器(如激光三角)近场盲区多为 1-5mm,无法测深孔内壁、微小台阶;光谱共焦盲区可缩至 0.1mm 以下,甚至无盲区。同时,激光三角对表面倾斜敏感(>5° 误差显著),光谱共焦在 ±30° 倾斜范围内仍能保持高精度,无需频繁校准。如航空发动机叶片深孔内壁台阶测量(孔深 10mm、台阶 50μm),传统传感器因盲区无法触达,光谱共焦却能精准检测。

 

 

 

此外,光谱共焦抗干扰能力强,且支持多参数同步测量。工业场景中的环境光、振动、油污,易导致传统传感器信号失真(如激光三角受环境光影响、电容传感器因油污漂移),而光谱共焦靠共焦滤波 + 光谱分析双重抗干扰,无机械结构也更抗振。传统传感器多测单一参数,光谱共焦一次测量即可同步输出透明物体厚度、折射率、表面微观形貌等数据,如隐形眼镜检测,传统需分两次测量(耗时 > 10s),光谱共焦 1s 内即可完成。

 

 

产品推荐

技术方案

MORE+

您可能也对以下信息感兴趣

免费咨询服务

让我们来帮助您找到适合您项目的解决方案!

公司地址

生产中心: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柏洲边社区涌尾路68号

营销中心: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中集智谷产业园15栋

苏州办事处:苏州市工业园区唯新路60号启迪时尚科技城40栋

微信二维码

版权所有:东莞市普密斯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:粤ICP备16046605号-4号 技术支持:誉新源科技